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» 理论学习» 机要

警惕工作交接中的泄密风险

作者: 王政 | 来源: 保密工作 | 发布日期:2021-04-25 | 阅读次数:

    调整工作岗位时规范交接,前任、后任工作人员对各类载体、文件资料逐一清点登记,是工作认真负责的表现,也是保密法律法规的要求。实践中,由于工作交接不规范导致泄密事件时有发生。

典型案例

案例 1:2017年6月,有关部门在工作中发现,某市属单位互联网门户网站违规发布 1 份机密级国家秘密。经查,2014年10月,该单位时任办公室主任王某为方便公文起草工作,将该文件手工录入非涉密计算机中,且未标密。王某调离后,新任办公室主任刘某继续使用王某的非涉密计算机。2016年3月,在进行网站内容更新时, 刘某觉得该文件很契合主题,在不知涉密的情况下,将其上传至单位互联网网站,造成泄密。

案例 2:2019年6月,有关部门在保密检查中发现,某部门办公室工作人员谢某、孙某在连接互联网的非涉密计算机中违规存储多份涉密文件。经查,2015年,原办公室工作人员伦某调离时,并未规范进行文件交接,而是通过U盘将其非涉密计算机中的大量工作文件拷贝至谢某、孙某的非涉密计算机中备份。由于文件众多、目录层次较深,谢某、孙某未逐一梳理,一直未发现其中存在涉密文件。

案例 3:2018年3月,某市属单位在清退上年度涉密文件时发现,1份秘密级文件下落不明。经查,2017年5月,该件取回后由时任办公室主任兼保密员陈某进行登记保管。2017年9月,陈某工作调整,由杨某接任保密员。两人工作交接时,未对涉密文件进行逐一清点、登记。据杨某回忆,其发现该涉密文件放于非涉密文件柜中,误以为是已解密文件,便将其销毁。

以上案例都是涉及同一岗位前后两任工作人员的违规案件。其中案例 1 是两任工作人员先后违规导致泄密;案例 2 是前任工作人员实施主要违规行为,后任工作人员因对前任工作人员盲目信任而导致违规;案例 3 是因前任工作人员和后任工作人员工作交接不规范,导致后任工作人员误判而违规。

以上案例有一个共同特点:即前任工作人员种下违规之因,后任工作人员收到泄密之果。当然,前任、后任工作人员都将承担违法违规的责任。如果前任工作人员遵规守纪、规范交接,不会导致后任工作人员的违规行为。

泄密风险的种类

工作交接中的泄密风险,简单总结,主要有3 类。

1.设备风险。前任工作人员调离或者退休, 其使用的信息化设备,如计算机、打印机、移动存储介质等往往还没到报废年限,会留给后任工作人员,或调配给他人使用。这些设备既有涉密设备,也有非涉密设备。这里的泄密风险主要有两个:一是设备涉密属性不清。前任工作人员交接设备时未明确设备的涉密属性、属性与实际不符等;二是违规存储。前任工作人员留下的非涉密设备中存储有涉密文件(特别是未标密的涉密文件)、涉密设备中存储有高于设备密级的涉密文件等。设备泄密风险对于之前未从事过涉密岗位工作的新人来说,尤其需要提高警惕。

2.电子文件风险。前任工作人员调离或者退休,其掌握的电子文件资料也需要移交后任工作人员,以便工作的延续和参考。在信息化背景下,多年的业务工作会产生、存储、处理大量电子文件,既有个人起草收集的,也有别人发送流转的,还有他人转交备份的。大量的案例说明, 这里面存在一个巨大的泄密风险,就是涉密电子文件资料不标密,特别是隐匿在海量非涉密文件中的涉密文件。电子文件由于数量多、类别杂,在交接时往往来不及逐一梳理、清点,易给后任工作人员留下泄密风险,尤其是在交接匆忙、后任工作人员任务繁忙的情况下,电子文件泄密风险更容易产生。

3.纸质文件风险。前任工作人员留给后任工作人员的设备和资料,还包括常规的纸质文件,这里也可能有泄密风险。一是前任工作人员保管的涉密文件遗失、缺页等,后任工作人员在交接时未发现,案发后只能自吞苦果。对于档案管理员、保密员、机要员等集中管理涉密文件资料的岗位,这种泄密风险尤其要注意。二是前任工作人员留下的纸质文件涉密属性不清、密级与实际不符、来历不明等。前任工作人员留给后任工作人员的文件资料,有时并非可供工作参考的“财富”,而可能是巨大的泄密风险。

如何避免泄密风险

后任工作人员误入前任工作人员留下的泄密风险点,除了因为前任工作人员的违规行为和工作失误未被及时发现外,更因为后任工作人员自身保密意识不强、保密常识不知、保密技能不足,也未严格遵守保密法律法规的要求和程序。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 3 个方面加强,以避免掉入陷阱。

1.加强保密教育培训,普及保密常识。很多单位都存在“先上岗、后培训,先业务、后保密” 的误区,保密教育培训往往是“以干代训”“边干边教”。新入职的人员未经培训就上岗,新调岗人员未经培训就从事涉密工作,这种做法在涉密岗位要不得。保密法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,涉密人员上岗应当经过保密教育培训,掌握保密知识技能。未经保密教育培训的后任工作人员保密意识淡薄,保密常识欠缺,工作交接时很容易误入前任工作人员留下的泄密风险点。另外,部分单位涉密业务占比不大,只对涉密岗位人员进行了保密教育培训,但实际中,非涉密岗位人员有时会被调整到涉密岗位,调整时的保密教育培训往往被忽视。因此,对于存在涉密业务的单位, 建议开展全员保密教育培训,普及保密常识。毕竟,每个公民都有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,而只有具备保密知识技能,才能更好地履行义务。

2.时刻紧绷保密之弦,常怀谨慎之心。新上岗的涉密人员要时刻居安思危、如履薄冰。特别是在接手前任工作人员的设备和资料环节,无论前任工作人员多急、自己多忙,都不能松了保密这根弦。交接设备的,不但要弄清涉密属性, 还要仔细梳理存储的文件资料,特别是非涉密设备,筛选出必要的文件资料后,要进行数据清除和保密自查;交接电子文件的,要逐个目录、逐个文件打开确认,包括图片、隐藏文件、特殊格式的文件等;交接纸质文件的,也不能走马观花,要逐份逐页查看,确保万无一失,其中涉密文件还要查清来源。设备和资料的交接,也是责任的交接,千万不能放松警惕、怕麻烦,“不怕一万,就怕万一”。

3.严守保密法律法规,认真履行程序。“再简不能减保密,再省不能省程序”。后任工作人员作为新任岗位的“小白”,唯有严格遵守保密法律法规,认真履行程序,才能切实保护自己。如《关于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的规定》第三十条规定:涉密人员、秘密载体管理人员离岗、离职前,应当将所保管的秘密载体全部清退,并办理移交手续。后任工作人员发现前任工作人员未办理移交手续时,必须坚持规定要求,并认真履行清点、登记程序,方能避免泄密风险。一般来说,除特殊岗位,前任工作人员的涉密材料都应该在离岗时清退到借出处,后任工作人员需要时再重新履行借出手续。